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
编号:41669
国际疾病分类的应用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2月18日 医药卫生报 2023.02.18
     □隋美丽

    统计数据显示,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住院病案首页中的疾病诊断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作为重中之重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什么是ICD

    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于1893年编制的疾病分类编码系统,属于多轴心分类系统。分类轴心主要包括病因、部位、病理、临床表现等。

    目前,全世界有117个国家采用ICD-10进行死因数据上报,99个国家将ICD-10作为疾病统计基准。ICD-10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是反映全球健康趋势和卫生统计的数据基础,可为疾病统计、死因统计、单病种、临床路径、等级医院评审、教学与科研检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学科建设、卫生系列职称评审等提供数据基础。

    ICD的发展简史

    世界ICD发展史:ICD自诞生以来,经历数次迭代,在第六次修订时,首次引入疾病分类;在后续的修订中,特别是从第九次修订起,更加照顾到医院医疗统计、医疗管理和医疗付款等方面的需要;在第十次修订时,又进一步扩展为“与健康有关的国际分类家族”,与过去每次修订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字母数字混合编码”,形成三位数类目、四位数亚目、五位数细目的字母数字混合编码。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知发生了改变,ICD-10面临着知识老化、结构限制、信息交互性不高等问题,ICD-11已于2019年5月由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生效,ICD-11仍然采用“字母数字混合编码”,但其分类粒度为四位数类目(ED1E)、五位数亚目(ED1E.E)、六位数细目(ED1E.EE)。此外,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搭建了基于网络平台面向全球的意见征集和修订评审机制,以便对ICD-11进行维护。

    中国ICD发展史:1993年,ICD-9被引入中国,成为国家标准《GB/T 14396-1993》;2001年,又将ICD-10等效采用;201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替代了2001的版本;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的通知》要求,自2019年3月1日起,卫生健康部门采用ICD-11中文版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分析;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下发《关于启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时发布了《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组织开展ICD-11中文版应用试点。但是,ICD-11在我国尚未正式实施,目前仍采用ICD-10编码。

    疾病命名与ICD

    ICD是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但不是疾病命名的标准,国际上有一个组织,负责疾病名称标准化工作。疾病命名是疾病分类的基础,没有名称就无法进行分类,疾病命名的列表本身就是一份详细的分类表。因此,医师书写疾病诊断时,可以参考ICD-10中的疾病诊断,但不能要求完全按照ICD-10书写诊断,因为ICD-10不是标准疾病命名。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ttp://www.100md.com